视角基础思维认为字面上相同的问题可以因为视角的差别而有不同的答案。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似乎只出现在包含索引词的问题里。(比如“我”是个男人吗?其答案取决于视角。从吕布的角度答案肯定,从貂蝉的角度答案否定)但在人择原理相关的问题里,这种视角分歧会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出现。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现象,请参看这样一个思想实验:
1.抛硬币与克隆
假设你将参与如下实验:在你晚上睡着的时候,某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外星人会抛一枚硬币。如果结果为正,你将不会被克隆。如果结果是反面,它将把你克隆一遍。克隆过程高度精确,连记忆也会被复制。以至于两人都无法判定自己到底是本体还是克隆体。在此之后,实验对象将被随机放入两个房间里(如果硬币落在正面的话则只有一个人被随机放在其中一个房间内,另一个房间空着)。你有一个朋友,在第二天会在两个房间中选择一个探查。你和这个朋友都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假设你在实验中醒来。片刻之后,你的朋友进了你的房间。你们可以随意交流,然后回答如下问题:“昨天的那枚硬币为正的概率是多少?”
2. 分歧
对于那位朋友来说这是一个普通问题(并非人择原理相关问题,因为他不是克隆对象)。他可以轻松的做出如下分下:如果硬币落在正面则你不会被克隆,两个房间里有一个是空的。如果硬币落在背面则你会被克隆,两个房间里面都有人。而现在他随机选择的房间里面有人,这是一个新的、有利于背面的信息。简单的贝叶斯更新就可以得到正面的概率从初始的1/2降低到1/3。
而从实验对象的第一人称视角来看,自己在实验中醒来是预料之内的逻辑真理(我只能发现自己存在)。因为没有新信息,硬币为正的概率保持在1/2不变。而朋友选择房间的过程和硬币结果相互独立。所以发现朋友选了我的房间依然不提供新信息(或者说说不管另外一个房间里有没有人,朋友选择我的房间的概率是一样的)。因此硬币为正的概率还是保持在1/2不变。
至此,实验对象和朋友对相同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二人之间可以随意交流,然而不管互相说什么都不可能改变对方的答案。与此同时,双方也都必须承认对方的分析是正确的,(既agree to disagree)。据此可以认定二人的分歧完全是因为他们的视角不同。这个情况非常奇怪,似乎直接违反了奥曼协议定理(Aumann’ Agreement Theorem).
3.分歧的原因
和吕布与貂蝉对“‘我’是不是男的?”有不同的答案一样,上面的分歧也是因为题目涉及了视角中心。只是这个思想实验中的问题更有迷惑性罢了。虽然问题本身“硬币为正的概率是多少?”没有直接使用索引词,但类似问题都暗含了一个条件。完整表述的问题应如下“基于现有条件,硬币为正的概率是多少?”现有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验对象和朋友相遇了。然而双方对这次相遇具体发生在什么人之间有不同的理解。朋友认为他遇见了某个实验对象,实验对象认为朋友遇见了“我”。
从朋友的视角看,他遇见的是一个非特定的实验对象。也就是说在有两个实验对象的时候,他遇见了具体哪一个都不影响思维过程,因为他区分不了本体和克隆体。而从实验对象的第一人称视角看,则清楚知道具体是谁和朋友相遇了:就是“我”。这个身份识别是完全基于视角的,既所有主观经验和感官都系于这个人身。而索引词的意义是不能跨视角的,因此也是不能沟通的。实验对象可以试图告诉朋友“你预见的是‘我’啊”。然而这完全没意义,这句话对朋友来说不包含任何信息。
两个人对现有情况的不同理解也可以用对立事件(也叫逆事件,complementary event)来表现。从朋友的角度来说,相遇的对立事件是“我随机选择的房间里没人”。而从实验对象的视角来看,相遇的对立事件是“朋友没选择‘我’的房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朋友选择的房间里没人,因为克隆的缘故,另一个房间里可能存在一个“和我高度相似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对朋友来说相遇是有利于克隆发生(反面)的证据,而对实验对象来说相遇不影响硬币概率。
4. 不同的相对频率
以上的视角分歧在频率论下依然成立。上述《抛硬币与克隆》实验可以被反复重复,但不同视角下发生相遇的实验里硬币为正的相对比例不同。
以朋友的视角重复这个实验意味着让外星人再找一个试验品并依据抛硬币的结果决定是否将其克隆。而我参与的部分就只是再次在两个房间中选一个进去探查。试想以上过程大量重复,则我选择的房间里有人的情况中硬币为正的比例会趋近于1/3。比如说,以上实验重复了1000次。那么我所选的房间里大概会有750次有人,在这750次中应有约250次硬币为正,占比1/3。
以实验对象视角重复实验的步骤在自我定位概率的讨论中描述过。“我”在实验中醒来并等待朋友的房间选择,在结果明了后,可以让外星人再对“我”做一次同样的实验。我再次睡去,让外星人再次抛硬币以决定是否克隆我,一天以后再次醒来。和第一次一样,醒来时的“我”也未必是第二次试验中的本体,但这依然不影响“我”等待朋友的翻牌子结果后第三次加入同样的实验,以此类推。因为在每次实验里朋友都在“我的房间”和“另一个房间”中随机做选择,因此“我”经历的(记忆中的)实验里被选中的比例会逐渐趋近于1/2,而其中正面和反面的比例会趋近于一半。比如“我”重复试验1000次会有大概500次遇见朋友,其中会有250次为正面,占比1/2。和朋友的比例不同是因为他还有250次遇见了另一个房间里的“与‘我’高度相似的人”。
5. 理解视角分歧
综上所述,人择原理问题中的视角分歧并不神秘。其原因是因为视角是问题本身的一部分。虽然问题在字面上完全相同,其意义在不同的视角下却不同。换言之,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视角下其实问了不同的概率。
从这个意义来说“分歧”可能并不是一个特别准确的名词。毕竟双方都认为对方的结论也正确,站在对方的位置自己也会得到相同的答案。这和通常所说的“分歧”意义有区别,也不在奥曼协议定理的考虑范围内。
到此为止我解释了在视角基础思维下自我定位概率因定义不自洽因而不存在。另外相互沟通的两人可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清楚了这两条就能够解开常见的人择原理悖论了,下一章我会逐个分析《末日论证》,《放肆的哲学家》和《睡美人问题》。